《中医临证课》学习笔记之一
11月7日,李辛和赵前林的中医临证课第八期开课,到昨晚已经上到了第三节课。前两周我被一个感冒搞得干啥都没力气,听完课做完作业就歇菜了。今天上来点儿劲头,跑出来整理一二。
下面内容如果有错误,多半是我的错,不是老师的错,事先声明一下。
首先讲一下这个课上到目前的整体感受:解决问题为导向。
医,是解决问题。
在中医看来,最大的问题是:人偏离了健康常态,如何让人回归到他的健康常态?
(比较一下另一个阐述:人生病了,如何治病?体会一下这两个问题的区别。)
能解决这个问题,能助人调常,就是好医。
不能解决这个问题,不能助人调常,就不是好医。
中医作为文化当然也可以很好玩,比如可以玩汉字,可以玩易,可以玩天文地理,可以玩哲学。
在这里不怎么玩这些。这个中医临证课就是教人怎么从医的视角解决问题,不玩神秘不装逼。
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:
什么是健康?
神,不多余也不缺失,不乱不紧。
气,不多余也不缺失,均匀流通。
形,不多余也不缺失,肌肉若一。
有胃口吃嘛嘛香。
大便能拉,不多不少不硬不软。
小便能拉,不多不少不浓不淡。
躺下就能睡香香,睡饱了就能醒来起床。
出汗正常,不多不少上下均匀。
干啥都有力气。
女性月经正常。
上述,即所谓人的生命基本信息,健康的。每天如此,则此人基本状态是健康的,正常的。
若上述条件不是都满足,则是不健康的。每天如此,则此人基本状态就是不健康的,偏的。
第二个问题:怎么知道这个人的生命基本状态?
老师给了一个实用工具,《传统中医临证思维训练表》。无论是望诊,闻诊,还是问诊,都把题目用大白话写出来,再用选择题的方式让你答题。
拿着这个工具,我们要做的,就是如实地感受+观察这个人,准确地答题。答题完毕,这份卷子就包含了这个人的生命基本状态了。
中医诊断,流程上就这么简单。
要每道题都答对,次次都对,这就难啦。
而且这些题目,没有标准答案!比如,望诊,看这个人的脸三秒钟,判断这个人的神到底足不足?紧张不紧张?散乱不散乱?敏感不敏感?你的老师也无法百分之百的告诉你,你这道题答对了还是答错了。老师能做的,就是他也答一份卷子,然后跟你的答卷比较,告诉你这道题为什么他这么答。
而之所以他这么答,是来自他那经过大量训练的感受+观察,也并不是靠着什么权威的定义或者所谓“科学”的仪器测量指标。
所以老师说,要多训练。你看的人多了,卷子答的多了,你的判断,会越来越贴近于老师的判断,正确率提高。
而且这卷子上下几十道题目,就算答错了一两道题也不影响整体诊断结果,因为每一道题都是一份证据,多个证据之间可以相互印证,形成“证据链”。只要大部分题目答对,诊断出错的概率是低的。
第三个问题:这个人情况知道了,作为医生,该怎么助力他回到健康常态?
医的手段是很多的。正因为手段太多,反而不容易用对。比如一个症状,你会用的有500个可用手段,其中250个起不同程度的正面疗效,另外250个起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,你怎么选?
顺便说一句,这500个手段里面,可能有200个手段涉及药物的使用,有些药物是工厂化工生产的,我们称之为西药;有些药物是中医经典里面记载的动植物作为原料制作的,我们称之为中药。有的人认为,用西药的手段,就叫做西医治疗的手段;用中药的手段,就叫做中医治疗的手段。
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。
好医,无论西医中医,都是问题解决高手。解决问题首先是思路,思路对了,选择哪些手段工具都是进退自如,不分中西,不分今古,圆融无碍。
中医的解决问题思路是啥?
首先,人体才是自己的第一医生。作为在场第二人的医生,功能就是打个外围辅助,助力第一位医生。
人体自身的智慧,至今仍远超出当今我们能用脑袋理解的学科前沿的那些知识。今天的科学,擅长处理人类已经能够理解的体系,不擅长处理那些人类尚不能理解的东西。而中医所擅长的,恰恰就是“虽然我无法用科学语言解释清楚它具体怎么work的,但是我能用它解决问题”这一类场景。
人生个感冒,为啥流鼻涕,为啥发烧,现代科学发现了一些“how”层次的事情,比如细菌病毒支原体,比如白细胞。在整个人体这个大体系内,目前我们已经理解的比例占了多少呢?50%有吗?还是10%?甚至于,有没有可能,只有1%?靠抗生素杀死细菌的手段,在对治感冒这件事来说,在那个年代是一个突破;但是时间拉到今天,它还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答题手段吗?
说到底,一个人感冒,从发病到痊愈,无论医生投入多少医疗手段来介入,其功劳最多最多能占比多少呢?10%?1%?乃至于,负的?要说这个过程功劳最大的,还是病人自己这个人体了。证据就是,大部分感冒,就算完全不用任何医疗手段介入,都是会自愈的。
中医的解题思路就是基于这个。人体自己已经启动了自己的恢复机制,我们外围打辅助的,就是看它缺啥,咱能给到的资源能给到它点啥,不给它添乱子,这就算是成功的介入了。
那,怎么给“第一个医生”打辅助?
首先是判断大方向,即“第一个医生”当下的行进方向。大方向有俩,一个叫“开”,一个叫“阖”。弄对了,就是帮忙;弄错了,就是添乱。所以说医生不是治人就是害人,没有中间状态。
所谓“开”,就是正气够用,把邪气打出人体外面去。
所谓“阖”,就是正气不够用了,减少开支攒攒正气,等哪天攒够了再跟邪气干他丫的,如果攒不够,至少还能哥俩一起在人体内和平共处,带病生存。
所谓“正气”,就是能够被人体吸收使用的能量。
所谓“邪气”,就是同样待在人体内,但是不能被吸收使用的能量。
(这里老师举了个例子,比如一个人很饿,一个馒头给他吃,这馒头进了身体就是正气;这人吃了仨馒头饱了,再给他吃个馒头,这馒头进了身体,就成了邪气,堆积在人体内了。)
如果正气够用,人体本来在“开”,医生如果用“开”的手段推一把,就能增进“开”的效果。结果医生误判,错用了“阖”的手段,你觉得会怎么样?
如果正气不够用,人体本来在“阖”,医生如果用“阖”的手段推一把,就能增进“阖”的效果。结果医生误判,错用了“开”的手段,你觉得会怎么样?
今天的很多人,多少处于一个复合的状态,即有的地方有多余的东西堆积,有的地方又缺能量,不均匀。这个不均匀,有的是区域性的不均匀,有的是深浅层次的不均匀。对这种不均匀,老师们给开的第一个处方,叫做运动。这里的课程一大特点就是,每个人天天都要打卡运动,跑步深蹲开合跳,看起来跟中医好像没啥关系是吧?但这手段对很多人确实管用,能解决问题。你说,这算中医治疗吗?甚至说,这算治疗吗?
可能,我们很多人对于“治疗”这一概念的理解,都需要重新构建哩。
(未完待续)